上海品茶



上海品茶(自适应手机端)

寻茶记|皖西大别山茶区“霍山黄芽”

上海品茶 0

黄茶类中黄小茶,产于安徽霍山县,西汉时期,就有群体种植茶树。霍山黄芽自唐已为名茶,明代时期作为贡茶,现在的黄芽是上世纪70年代初创制并恢复生产的。

上海品茶经鲜叶采摘、杀青(做型)、毛火、摊放回潮(堆放闷黄)黄变、足火、拣剔、复火等工序加工而成。干茶外形似雀舌,芽叶细嫩多毫,嫩黄色;内质汤色黄绿,香气鲜爽,呈熟香气,滋味浓醇鲜爽;叶底呈嫩黄色。

上海品茶也是霍山人引以为傲的,在所谓的安徽“三黄”中,除了黄山、黄梅戏就是黄芽了。生活在江南这边,不到清明期间,很多绿茶就已经上市了,所谓明前茶叶。可是,由于霍山黄芽地处大别山腹地,山间氤氲气息及云雾缭绕,加上大别山的海拔较高,所以最好的茶叶总是在清明后一周左右才正式上市,尤其是清明后的一场春雨水之后,方才露出嫩芽

上海品茶儿时记忆深刻且尤新,那时候爸爸总让我去帮他买霍山黄芽,喝了一口他杯中的新泡的茶,苦涩,可是每每出门时口渴,喝一口他杯中的冷了的茶,哪怕已经加了几次开水,那甘甜还是比饮料来的快,甚至是直接将满杯的茶水一口气喝完。直到习茶了解茶以后,才知道这不同茶的分类和滋味。而在安徽市场里买茶,就很难买到儿时的味道了。

为了寻儿时的黄茶味,我找到了制作霍山黄芽的潘叔叔,也在本次茶学实践中知道霍山黄芽,根本不是茶味苦,而是制茶这份工作艰苦,苦的是茶农们,尽管如此,还是在他们脸上看到的是对每天劳动后的幸福甜蜜滋味。比如今天采了两斤茶草(当地的叫法,即刚采摘的茶鲜叶),卖了多少钱,收购的茶厂哪怕多给5块一斤茶草她们也是带着开心的笑脸离开的。我想我寻找的从来不仅仅是茶,还有这样的生活态度和精神,勤劳的一群人啊。

上海品茶于是打开今年“寻茶记”的新的目的地,安徽六安霍山县。

上海品茶从六安站下动车,车程近一个小时到达潘师傅家,这一桌农家菜,新鲜的小虾米,隔壁大爷家的老母鸡,香椿炒鸡蛋,豆腐也是村里的人自己做的,真是让我们多吃了一晚饭啊。

上海品茶吃完饭,并没有如开始做茶一样对茶园的新鲜感,上山采茶作秀拍照上传朋友圈,而是考察了茶山周围的生态环境,了解了村里的生活状态,我们跟着潘师傅的女婿巡山,听说山里有一个庙,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,于是我们被这个儿时听了很多遍的故事而吸引,传说的老和尚是什么样呢?

这个寺院没有售票人员,也没什么工作人员,清冷的只有一个老和尚,随缘请香需要20元,也许就是当地的村民会来此祈福吧。老和尚80多岁,平日庙会之类也不出来,今日倒被我们遇见,不招呼我们,我并非是佛教信徒,只是出于对这样没有什么香火的寺院保留着敬畏心,对老和尚坚守的精神所感动。也许这也算是一次茶禅之缘吧。离开后,当地的村民说这个老和尚还挺灵验的呢。

因为独特的自然生长环境,土壤,气候,春天满山的映山红,和当地盛产的兰花草,和其他的生态植被,比如竹子,鱼腥草,金银花,造成茶叶有独特的山野气韵,同时带着淡雅的兰花香,即使用闷黄的工艺,也不会失去茶的醇和香甜,只是样子没绿茶那么鲜绿,所以潘叔说,闷黄工艺也会因为市场需求而减少生产,也就没太多人生产,当地还是用干木柴生碳火加工。

大别山这些杜鹃花开,不禁想起红歌《映山红》,电影《闪闪的红星》中插曲,深情的歌词表达对红军英雄的热爱与不舍之情,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。

“夜半三更盼天明,寒冬腊月盼春风。若要盼得红军来,岭上开遍映山红......映山红哟映山红,英雄儿女哟血染成,火映红星哟星更亮,血洒红旗哟旗更红,高举红旗哟朝前迈,革命鲜花哟代代红”。

上海品茶红歌会一直激励影响着我们,鼓舞着我们。借由映山红向红歌和红军英雄致敬。

这一篮子的野生映山红可以带回城里栽培了,线条形态特别适合做文人空间的盆景。增加城市空间里的野趣再适合不过了。

上海品茶到了三点半后,陆续就有采茶村民将采摘后的鲜叶送到潘师傅厂里,现在气温低,平均每人每天采摘2斤-3斤鲜叶。

2.挑拣

上海品茶第二天陈阿姨将前几天做好的干茶带到城里去卖,我们两个像是自己家一样,师傅们做茶到凌晨说是饿了,我们学者陈阿姨前一天晚上给师傅做夜宵的样子,飞燕生火,我来切点当地的年糕,下点面条,加两个荷包蛋,撒点葱花和青菜进去,暖暖的一碗端给师傅们,只是希望他们能做更好的茶。听说烧火的大爷因为连续烧火熬夜,将应该低于120度的机器温度,烧到180度看错了109度,做坏了100多斤鲜叶,当然这样的村落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小孩,都爷爷辈的人在做茶,年轻有为的青年因为收入低辛苦都出城了。师傅们每天做茶到凌晨五点多,早晨八九点就几乎起来继续忙碌到次日的凌晨五点多,这样的日子要整个春茶期间,当然要找人替换着,但是早期的鲜嫩的茶鲜叶,潘师傅都是亲自制作完成,后期茶草粗大一些再请工人。这也让我看到一位老的手艺人对茶的态度。茶如其人,我选茶除了茶叶本身,还会挑选一位真正认真在做茶的师傅。

上海品茶闷黄:是黄茶制作特有的一道工序。是指将杀青或揉捻或初烘后的茶叶趁热堆积,使茶坯在湿热作用下逐渐变黄的特有工序。按茶坯含水量的不同又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。

上海品茶明代闻龙《茶笺》在记述绿茶制造时说:炒时,须一人从傍扇之,以祛湿热,否则色黄,香味俱减。扇者色翠,不扇色黄。炒起出挡时,置大翁盘中,仍须急扇,令热气稍退,......."这是制茶中色泽变黄现象的最早记载。黄茶从绿茶中演变而来,起源于明末清初。至于唐、宋时的“黄芽”,则是幼嫩芽叶的天然黄色而得名,两者是有区别的。

记得曾经很多人跟我说过,市场需要什么,你就卖什么茶,而我一直只是为大家寻来一款经了解过后的茶。市场需求永远在变,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调整,茶农需要生活自然也会跟着市场变,那么传统的茶渐渐失传,喝茶的人不知晓。而喝名茶送名茶的人根据自己熟悉的茶商茶农关系买茶,也有人说绿茶好像都一个味。大家开始追求新茶的嫩芽头,泡在杯中一根根竖起来,颜色碧绿等等现象。

习茶数年,我开始思考,那一碗不一样的茶味在哪儿?回到昆山,我们开展了春茶品鉴会。 


推荐文章:
黄茶:温暖的黄温情的汤
柠檬红茶的制作
白茶散茶、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?
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?
不是所有“白茶”都是白茶
宝洪茶历史记载?历史传说?